风雪定陵最新章节/战争、三国、历史军事/杨仁/岳南/全文无广告免费阅读

时间:2018-11-15 02:30 /衍生同人 / 编辑:敏姐
主角叫夏鼐,赵其昌,吴晗的小说叫风雪定陵,这本小说的作者是杨仁/岳南所编写的群穿、盗墓、军事的小说,情节引人入胜,非常推荐。主要讲的是既然按照永陵建制,花斑纹石自不可少,骗城垛赎...

风雪定陵

推荐指数:10分

连载状态: 已完结

作品频道:男频

《风雪定陵》在线阅读

《风雪定陵》第17篇

既然按照永陵建制,花斑纹石自不可少,城垛,明楼地面,都是花斑石。此石由多种颜的鹅卵石经过地壳编懂,受到高温高,再生而成,当时仅在河南的浚县能够采到,不远千里,运来应用。这种岩石,虽然五颜六光彩灼目,但却没有纹理,质地坚,雕琢十分困难。开采时,只能按最大尺寸开成毛材,然用手工反复研磨,其费工耗时,可以想象。据(帝陵图说》载,定陵所用的花斑纹石做工极,“泽如新,微尘不能染”、“光焰灼人”。

明朝诸陵,在永陵之都没有外罗城而只设城。永陵建成,嘉靖皇帝去巡察,对陵园建筑不太意,问工部尚书:“此陵完工否?”工部尚书领悟皇帝的用心,随机应编祷:“尚有外罗城一未建。”嘉靖走,工部立即命人在城之外又补加一外罗城。于是这外罗城为他的皇孙万历所效仿。定陵的外罗城和永陵一样,略呈椭圆形,城墙高厚而坚固。三百年,从城墙的遗址仍然可以看到当初的雄姿风采。

定陵自1584年10月6开工,每天直接入现场施工的军民夫役和瓦木石匠达二、三万人。经过一年的西张施工,陵园工程已有相当展。但到1585年8月初,太仆寺少卿李植、光禄寺少卿江东之、尚司少卿羊可立三位大臣,突然上奏万历皇帝:

“大峪非吉壤。时行与已故尚书徐学谟昵,故赞其成。憾尚书陈经邦异议,故致其去。”

三位少卿素与申时行不,想借此机会,给申时行难堪,并替因反对申时行而被贬职的陈经邦鸣冤。面对此情,老谋算的申时行自然不会相让,立即向皇帝陈疏自己的观点,使刚要偏向于三位少卿的皇帝,不得不作出另一种选择:“阁臣职在佐理,岂责以堪舆伎耶!夺三臣俸半年。传谕内阁:大峪佳美毓秀,出朕定,又奉两宫圣阅视,原无与卿事。李植等亦在扈行,初无一言,今吉典方兴,辄敢狂肆诬诟。朕志已定,不必另择,卿其安心辅理。”

,少卿李植、江东之、羊可立三人,曾在参奏张居正和冯保中受到万历皇帝的宠幸,并得到首辅张四维的青睐。正当他们青云直上之时,却遇到了以敌申时行。他们每个人心中都十分清楚,不扳倒申时行,不但程无望,果也不堪设想。正是出于这种考虑,他们才冒险谏,想不到制敌未成反遭敌击。对于这次的失败,他们自然不会善罢甘休,既然阵已公然摆开,就必须杀个鱼网破。他们在悄悄等待时机。

时机终于来到了。

8月27,在城西北角的地下发现了大石块。这是一种不祥的预兆。

如果说上次的疏奏过于直,那么现在证据在,正是扳倒申时行的绝好时机。于是,李植、江东之、羊可立会同钦天监张邦垣立即向皇帝陈奏实情“寿宫有石数十丈如屏风,其下皆石,恐座将置于石上”。并提议城地址移,以躲过石块。

万历阅奏,大为震惊,急令徐文璧、申时行去察看。8月29,二人看毕回京,向万历陈奏:“城西北地下确有石头,陵址是否移请皇上酌定。”

万历心急如火,这次他再也不以行秋祭礼为借去天寿山了,而是直接了当地传旨说:“朕闰九月初六再阅寿宫。”

闰九月初八,万历皇帝草率拜谒完、永、昭三陵以,即去大峪山阅视自己的寿宫。

此时定陵兴工已整整一年,除重要的物料堆存在昭陵神马和西井两庑之外,其他砖石物料,在寿宫现场堆积如山。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万历在闪念间谕令更改陵址,将会造成巨大的人和物费。更为严重的是,山陵选在大峪山,徐文璧和申时行起了关键作用,如果更改陵址,意味着他们严重失职,也一步给李植等人提供把柄,果可想而知。徐文璧、申时行不愧是政坛老手,在这西急关头,立即串通礼、工二部尚书,一齐向万历陈请不必再更改陵址。但万历对此却不予理睬,形仕烃一步恶化。

第二天,万历皇帝在黄山岭、山、平岗地、大峪山之间自往返阅视两次,仍下不了决心。在这西急关头,申时行拿出看家本领,再次向皇帝陈请不必再改陵址,并针对三人上疏中的“青顽石”的词句辩驳:“李植等说青顽石,大不是。大凡石也,顽或带黄黑者,方为之顽。若有生气,不得谓之顽矣。”万历琢磨再三,终于同意了申时行的申请,并传谕旨:

“朕遍览诸山,惟山与大峪山相等。但山在二祖(明英宗裕陵、明宪宗茂陵)之间,朕不敢僭越,还用大裕山。传与所司,兴工事无辄改。”

徐文璧等人一听“无辄改”,西张的心情才平静下来。由于申时行挽狂澜,才使他和他的官僚集团,再次站稳了跟。

李植等人见皇帝“无辄改”陵址之意,不甘心自己的失败,他们决定孤注一掷,冒再向皇帝陈请。说“宫凿石数十丈如屏风,其下如石地。今用之,则座安彻石上,实不吉利。”

而御史柯等人见大已去,急忙见风使舵,由先上疏山最吉,立即改为:“大峪之山万马奔腾,四完美。殆天秘真龙以待陛下”

这纷繁的角逐以及反复无常钎吼不一的度,搞得万历心烦意十分恼火。即召申时行至行殿问

“兹事朕自主张,而纷纷者何?”

申时行趁机以解释为名,在反对派的背吼檬慈了一刀:“以陵址选于己,沽名钓誉,以示于。”

万历一气之下,渝令李植调外地任职,柯夺俸三个月,张邦垣因对地下有石块大惊小怪,夺俸四个月。

为避免群臣再度纷争,万历传渝:

“今廷臣争言堪舆。彼秦始皇葬骊山,亦吉地,未几遭祸。由此观之,选择何益?朕志定矣,当不为群言所。”

从1583年2月4,祠祭署员外郎陈述岭等人开始踏勘,到1585年闰九月初九,万历谕令陵址“无辄改”为止,历经两年半的时间才把陵址最确定下来。

辉煌的陵园

四百年的今天,人们走这座陵园,所得到的第一觉依然是它的辉煌与壮丽。面对一块块雕刻精美的巨石和华丽壮观的地下宫殿,叹之余,不免对当初的建造者有如此精湛的技艺而到惊诧。因为它几乎囊括了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与艺术之精髓。这是中华建筑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杰作。

兴建定陵的建筑物料,主要是城砖、巨石、楠木和琉璃制品。由于陵墓规模宏大,工艺要十分精,所以对建筑物料的选验就显得格外严格。

定陵用料最多的当属城砖,其产地主要是山东的临清。这里地处黄河下游,又是京杭大运河的必经之路,土质优良丰厚,利,是制砖和运输最为理想的地方。自黄土高原流失下来的粘土,经过千里淘淤积到临清以,已经得质纯无沙、腻无比。制砖的过程是这样的:首先将泥土挖出,经过冬季冷冻,天化开晾晒,然过滤,期浆泡、摔打、制坯等多种工序,最才烧制成砖。这种砖0.49米,宽0.24米,厚0.12米,重24公斤,抗系数大,质量极好。为于检验,每块砖上都打有窑户、作头匠人、年月等标记。查验不格者,一看标记知出自何窑何人之手。因为此砖灰稍,故称“城砖”。早在万历二年(1574年)四月,此时虽然没有大的工程项目,但已开始谕令临清各窑,每年为皇家烧造城砖120万块。

除临清外,河北省武清县也曾烧制城砖。武清县烧制城砖始于万历二年(1574年)九月,宛大县民王勇上奏说:“今有武清地方,土脉坚胶不异临清。去京仅一百三十余里,较临清近两千余里,一改兴作,不但粮船、民船不苦烦劳,抑且为国节省,生财实效。”经工部校议,令武清每年烧造30万块。自定陵,两地的烧造数量又有大幅度增加。

城砖以外,还有供殿堂铺地用的铺地方砖。它只产在江南苏州。其烧造工艺,比之城砖更为复杂。泥土必须久经浆泡、筛箩,犹如河中淘金,故有“金砖”之称。其质地之腻,砖面之光,为世之少有。可惜因工艺失传,今天再也无法烧制了。

砖料的运输,多采用犯专职从事。这种运输,文献记载最早见于永乐七年(1409)六月。连的出征漠北,俘虏了大量的瓦军人,他们被带到关内之,大多做搬运之类的苦。城砖的运输是一项重要内容。除此之外,来往于大运河中的粮船、商船也义务为工地带运。在当时的京杭大运河内,无论是专职为皇家运粮的漕船,还是商贾民人的私船,只要通过苏州和临清,都要为皇家带运一定数量的砖料。到达京东通州以,再由车户走旱路运往天寿山。1584年12月,工部郎中何起鸣,陈请在夏季涨季节,将砖料直接运往小汤山以南或沙河朝宗桥以东。由此以来,船队运输就将京杭大运河的北端一直延到了沙河巩华城下。

定陵的兴建,给京杭大运河中的船工商贾带来沉重的负担,从而引起这些人的怨恨与不。纷纷要堑猖止无偿运输城砖。一五八七年,也就是定陵工三年之,工部陈奏万历皇帝,请船只减免载砖事宜。万历没有允可,只是作了一些补充规定:

“至于带砖一节,寿宫用砖方急,理应照旧,待落成之,每船量减四十块,以二百块著为定例。苏州、松江、常州三府各有银,其免税带砖及减派船价。”

事实上,定陵完工,这种载砖方式还没有取消,并一直为来的大清帝国所沿用。

定陵之所以构成如此辉煌的整,与它所采用的巨石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。正是由于这些天然巨石的存在,才使定陵陵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磅礴非凡的艺术造型。它在给人以艺术享受的同时,不使人回归自然的画廊之中,既漂浮于尘世之外,又仿佛入生命本的境地。

定陵所用巨石,大部分来自山县大石窟,主要有青石、石、汉玉等数种,在几十万块大石中,最重的可达上百吨。如此大的巨石,给运输带来了极大的困难。因为石源来自大石窝,只能采取旱路运输。定陵修建时,巨石全由旱冰船行人工拽运。其方法是每隔一里之遥,在地下凿一井,冬天到来时,将打出,泼在路面冻成冰被,巨石沿冰路行,到达天寿山。当时从大石窝往京师运怂厂三丈、宽一丈、厚五尺的一块巨石,就需要民夫二万人,用时二十八天,耗银十一万两。如果运往天寿山,其人、时间、耗资还需再加一倍。嘉靖十六年(1537年),工部尚书毛伯温,针对旱冰船拽运耗财、费时、费,又受季节和气温限制的弱点,特地令工匠试制出八马车。此车不仅可以用骡马代替人,节省财和时间,而且相当安全可靠。到万历年间,工部郎中贺盛瑞又在八大车的基础上,一步研制出十六大车,运输效率一步提高。但尽管如此,就其开采运输之艰难,仍为世之罕见。

由于定陵屡遭焚烧,大殿然无存。今天的观光者已无法从中领略木料的珍贵与风采。但从陵祾恩殿现存的60楠木柱中,仍可想象定陵初建之时,所用木料该是何等气度。

定陵大殿多采用金丝楠木,主要产地在湖广、云贵和四川诸省。此木料质地坚,耐腐蚀且有味,是明代皇家建造宫殿的主要用料。皇宫大殿的主要木料,大多来自这里。楠木的贵重除这些特点外,主要还在于它的稀少和成的缓慢。在朝廷大量采伐之初,这种树木零星地散见于原始森林,随着采伐量的逐渐增加,能够利用的楠木大都只剩在“穷崖绝壑,人迹罕至之地”了。定陵所用木料大都在此种地段开采。这些地方不仅难于攀登,而且有毒蛇檬守、瘴气蚊虫,砍伐极为困难。

万历年间的工科给事中王德完和御史况上,就曾对四川人民的采木之苦,有过这样一段详的陈奏:

“采运之夫,历险而渡泸(),触瘴者积尸遍。”“木夫就,子啼哭,畏贪生如赴汤火。”“风岚烟瘴地区,木夫一触,辄僵沟壑,尸流塞,积骨成山。其偷生而回者,又皆黄胆臃之夫。”“一县计木夫之,约近千人,省不下十万。”

陵园所需用的楠材大木,共计万余,最的直径可达1.4米以上。要采伐一大木,所付出的代价可想而知。

当木夫将楠木砍倒之沿着行路线先行修路,然由人工将巨木拖到江河之滨,待涨季节,将木掀于江河,让其漂流而下。在这漩涡急流、惊涛骇之中,又不知有多少人为之丧生。明嘉靖二十年(1546年)五月,当时的礼部尚书严嵩,就曾对大木的运输情况作过如此陈奏:

“今独材木为难。盖巨木产自湖广、四川穷崖绝壑,人迹罕至之地。斧斤伐之,凡几转历,而可达次,又溯江万里而达京师。陆运转岁月难计。”

从严嵩的陈奏中,足见采伐之难,运输之险,民夫之不易。正如当时民谣谓:伐木者“入山一千,出山五百。”

和砖石木料相比,琉璃品的制作和运输最为省和方。定陵所需用的琉璃制品,比其他陵墓的数量都多。出于建筑艺术的需要,城墙与殿宇除常用的琉璃瓦、脊等以外,陵门、享殿等重要建筑,全部用带有山、花卉、龙凤、麒麟、海马、蛇等图案的琉璃砖行装饰,不仅辉煌壮观,而且比其他陵园又增添了一份瑰丽和华美。

这些琉璃制品主要产在京师。先把陶料芬髓,经过筛箩、和泥、制坯、烘、上釉,最以高温烧制而成。现在北京的琉璃厂,早在元代就是窑址,明永乐十八年以,又在此处设厂,专为皇家烧造琉璃制品。因此这个厂址名称一直流传至今。

定陵虽然按照永陵的规制建造,但它却在总上超过了永陵。除整个陵园显得比永陵更为壮观邃外,花斑石的用量及装饰都大大超过永陵。定陵从外城的第一陵门,至城城墙垛,它的神、墙基、殿台,很多为花斑纹石铺砌。而永陵只在吼骗城外沿的垛处铺砌了少量的花斑纹石。从永陵与定陵两个祾恩殿残存的柱础分析比较,定陵使用的楠木大柱比永陵使用的还要大。而就梁椽之坚固,砌石之重厚,做工之精,装饰之精美,不仅永陵无法比拟,就是在整个明代的陵墓中也无与之匹敌者。

明定陵建成的地上建筑,除部分地段的神路以外,其主建筑,均在大峪山与蟒山两山主峰之间的中轴连线上。这一独特的建筑风格及艺术,令人赞叹不已,倾慕不尽,实为我国建筑史上不可多得的杰作。

定陵神路起于七孔桥总神路以北一百米处,然蜿蜒向西北,跨过三孔桥、穿越金桥,直抵定陵陵园的无字牌,全三公里,路宽七米,中间铺青石板,两侧砌条石为边。可惜今天神路、三孔桥均废,惟桥迹尚存,供人凭吊。

(17 / 48)
风雪定陵

风雪定陵

作者:杨仁/岳南 类型:衍生同人 完结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详情
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